淺談詩詞中的桂花文化  

 

自古以來,桂花一直為人們所喜愛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,古人即用桂花浸酒或作為香料。古時的一些建築 還以桂為柱,如著名的漢朝甘泉宮昆明池中的靈波殿等。桂花,又名木樨、岩桂,是我國的特產名花,在園林建設中有著廣泛的運用。桂花系木樨科常綠灌木或小喬 木,質堅皮薄,葉長橢圓形面端尖,對生,經冬不凋。花生葉腑間,花冠合瓣四裂,形小,其品種有金桂、銀桂、丹桂、月桂等。百花園中,凡花之香者,或清或 濃,不能兩兼,惟有桂花清可絕塵,濃能遠溢,堪稱一絕。尤其是仲秋時節,叢桂怒放,夜靜輪圓之際,把酒賞桂,陳香撲鼻,不禁令人神清氣爽。在中國古代的詠 花詩詞中,詠桂之作的數量雖不及詠梅、菊、牡丹等,但也頗可一觀。 由於桂花氣節高尚,所以許多詩人通過稱贊桂花來稱頌別人。如唐詩人王建的“中庭地白樹棲 鴉,冷露無聲濕桂花。今夜月明人盡望,不知秋思落誰家?”《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》桂花幽香,明月皎潔,冷露無聲,詩人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幅情思悠遠的秋夜望 月懷人圖,表達了對遠方友人的思念與懷想。如北宋文人歐陽修的“有客賞芳叢,移根自幽谷。為懷山中趣,愛此岩下綠。曉露秋暉浮,清陰藥欄曲。更待繁花白, 邀君弄芳馥。”《謝人寄雙桂樹子》客人特意移根送來,可見其品味之高雅,同時詩人也為客明已之心而深感謝意,並殷勤相邀,待到花開香飄時,共賞此良辰美 景。最典型的莫過於宋朝蘇軾的“月缺霜濃細蕊干,此花元屬玉堂仙。鷲峰子落驚前夜,蟾窟枝空記昔年。破戒山僧憐耿介,練裙溪女斗清妍。愿公采擷紉幽佩,莫 遣孤芳老澗邊。”《八月十七日的天竺山送桂花分贈元素》元素是蘇東坡的老朋友,曾任御史中丞,因對新法不滿而遭外放,蘇東坡借揚桂高潔超邁之質讚頌楊繪, 既表現自己耿介的品格,又以此互勉,全詩採用托物寓意的表現手法,寄情於物,則情因物顯,物緣情深。詩中既刻畫出天竺之桂的風姿,又把自己的人格和思想感 情融入其中,用筆細膩,措詞委婉,韻味無窮! 2、 桂花詩的發展階段   漢代──萌芽時期   此時桂的意象發生了變化。桂“其類自為林,間無雜樹”《南方草木狀》。因此在人們眼裡,桂具有“獨秀”的個性,再加 上多生岩嶺間,凌風霜而不凋,故而歷來被視為隱士象徵。“桂樹叢生兮山之幽,偃蹇連蜷兮枝相繚。”“猿 群嘯兮虎豹嗥,攀援桂枝兮聊淹留……王孫兮不可以 久留。”淮南小山的這篇《招隱士》最終確立了桂為隱士的地位。   南北朝──發展時期   南北朝時期出現了較為嚴格意義上的詠桂詩,如南朝詩人范雲的“南中有八樹,繁華無四時。不識風霜苦,安知零落期。” 《詠桂樹詩》南朝吳均的“桂樹夾長陂,複值清風吹。氛氳揉芳葉,連錦交密枝。能迎春露點,不逐秋風移。愿君長惠愛,當使歲寒知。”《夾樹》等,都從不同的 角度詠嘆了桂花。   唐代──成熟時期   此時,桂和眾多的神話傳說相聯繫,為其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和神氣的色彩。《酉陽雜俎》雲︰“舊言月中有桂,有蟾蜍。故 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,下有一人常斫之,樹創隨合。人姓吳名剛,西河人,學仙有過,謫令伐樹。”至此,詠桂詩詞總是和月、嫦娥、仙人相聯,桂子落人間的民間 傳說更是為詩人們所津津樂道。如李嶠的“未殖蟾官裡,寧移玉殿幽。枝生無限月,花滿自然秋。俠客條為馬,仙人葉作舟。愿君期道術,攀折可淹留。”《桂》   宋代──鼎盛時期   到了宋代湧現出眾多膾炙人口的詠桂佳作,如梅堯臣的“山楹無惡木,但有綠桂叢。幽芳尚未歇,飛鳥銜殘紅。不見離騷 人,惟悴呤秋風。”《臨軒桂》如李清照的“暗談輕黃體性柔,情疏跡遠只香留。何須淺碧輕紅色,自是花中第一流。梅定妒,菊應羞。畫欄開處冠中秋。騷人可煞 無情思,何事當年不見收?”《鷓鴣天》如楊萬裡的 “夢騎白鳳上青空,徑度銀河入月宮。身在廣寒香世界,覺來帘外木犀風。”《凝露堂木犀》等,都被人傳誦一時。   元明清──繼承時期   元明清時期,詠桂詩詞也很可觀,但內容不出唐宋,藝術手法上也並無特異創新之處,不過好的篇章時也可見。如山水大家 倪贊的“桂花留晚色,帘影淡秋光。靡靡風還落,菲菲夜未央。玉繩低缺月,金鴨罷焚香。忽起故園想,泠然歸夢長。”《桂花》如明朝高啟的“桂花庭院月紛紛, 按罷霓裳酒半醺。折得一枝攜滿袖,羅衣今夜不須熏。”《題桂花美人》都頗具特色。 3、桂花詩的藝術特色   托物言志,詠物言情   這是桂花詩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,詩人們透過桂來表達他們的志向和情感。如南朝吳均的“可憐桂樹枝,懷芳君不知。摧折 寒山裡,遂死無人窺。”《傷友詩》詩人借詠桂以抒懷,發洩自己的才華不僅未受重視,反而被閑置貶地,直至放逐而死也無人問津的不平和不滿。如唐初詩人王績 的“問春桂,桃李正芬華,年光隨處滿,何事獨無花。春桂答︰春華詎能久,風霜搖落時,獨秀君知不?”《春桂問答》詩人以擬人化的手法,透過春桂和桃李兩種 截然不同的形象的對比,烘托出春桂獨立不羈、剛勁凜然的品性,進而表露了詩人懷才不遇而又峻節凜然的心境。如唐朝李白的“世人種桃李,多在金張門。攀折爭 捷徑,及此春風暄。一朝天霜下,榮耀難久存。安知南山桂,綠葉垂芳根。清陰亦可托,何惜樹君園。”《詠桂》全詩完全採用比興之法,托物言志,以抒發詩人潔 身自好、蔑視權貴的情感。但詩人不是直接去歌頌桂的高潔不凡,而是透過桃李的趨勢媚俗來加以襯托,因而也更變形象,更具可比性。如李德裕的“欲求塵外物, 此樹是瑤林。後素合余絢,如丹見本心。妍姿無點辱,芳意托幽深。愿以鮮葩色,凌霜照碧潯。”《紅桂樹》詩人前寫紅桂白花紅心的奇特外貌,後寫紅桂芳潔高貴 的優雅風姿,最後借桂抒情,表明了詩人想以桂為伴,嘯傲山林的出世的渴望。   頌其芳香,贊其氣節   桂花異常芳香,且氣節高尚,古往今來,許多詩人用詩來稱揚它的芳香和氣節。如宋詩人鄧肅的“雨過西風作晚涼,連雲老 翠入新黃。清芬一日來天闕,世上龍涎不敢香。”《岩桂》詩人以極為珍貴的龍涎香作為類比之物,就連它都不敢香於桂花之前,由此可見桂花之香了,全詩寫得新 穎別致,不落俗套,令人嘆服。如女詩人朱淑真的“移根蟾窟不尋常,枝葉尤垂月露香。可笑當年陶靖節,東籬猶帶菊花黃。”《詠桂》桂花移根月窟,仙風道骨, 不比人間凡木,似乎一枝一葉還帶著月露的清香,最後詩人透過批評陶淵明的冷桂愛菊,從側面托出桂花之美,別有一番風味。如宋朝范成大的“月窟飛來露已涼, 斷無塵格惹蜂黃。纖纖綠裹排金粟,何處能容九裡香。”《次韻馬少伊芳木犀》詩人將神話裡的月中桂和眼前的月下桂有機地融合在一起,為桂花抹上了神奇的色彩。 細膩工致的描寫把桂花的色、香、形和內在品格都絕妙地表現了出來,尤其是詩的最後,巧妙地以桂花的別稱九裡香鑲嵌其中,一語雙關,天衣無縫,既讚美了桂花 之香,又抒發了詩人的內心情愫。如南宋吳文英的“怨蛾墜柳,離佩搖洪,霜訊南圃。漫憶橋扉,倚竹袖寒日暮。還問月中游,夢飛過、金風翠羽。把殘雲、剩水萬 頃,暗熏冷麝淒苦。漸浩渺、凌山高處。秋澹無光,殘照誰主。露粟侵肌,夜約羽林輕誤。剪碎惜秋心。更腸斷、珠塵蘚路。怕重陽,又催近,滿城細雨。”《古香 慢?滄浪園看桂》詞人把滄浪園中的即將凋落的桂花作為描寫對象,運用象徵手法,借景抒情,痛惜大好河山的淪陷,感嘆複國希望渺茫,隱曲地表達了對國家前途的擔憂.

㊣㊣㊣ 有任何桂花問題歡迎來電詢問與交流   桂花先生  0935807272 ㊣㊣㊣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桂花文化
    全站熱搜

    桂花先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