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古代人廣植桂花,究其根源是在其具有豐富文化意義

(一) 美妙神奇的傳說  

 桂花樹早在西漢時就被視為神仙之樹。西漢時漢武帝喜好神仙,《漢書?郊祀志下》載︰“公孫卿曰︰‘仙人可見上往常遽,以故不見。今陛下可為館如緱氏 城,置脯棗,神人宜可致。且仙人好樓居。’於是令長安則作飛廉、桂館,甘泉則作益壽、延壽館,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。”說明漢武帝造桂館是給神仙作居所。 劉向《列仙傳》提及傳說中的象林人桂父,就是常食桂實之人,後來得到成仙。《天地運度經》記載,泰山(傳說中神仙之山)北有仙桂七十株,九色飛鳳與寶光珠 雀常鳴集樹上,其實如橘,人食之能成仙,有天神青腰玉女守護。六朝時蕭綺《拾遺記》載,暗河之北有大片的紫桂林,所結桂實如棗,是仙家享用之物。韓終有 《采藥》四言詩謂︰“暗河紫桂,實大如棗;得而食之,後天不老。” 《神仙傳》中的神仙離婁也是餌桂成仙的。在各種神話傳說中,桂花樹就被視為一株天上長生不老的仙樹而受到崇拜。唐段成式《酉陽雜俎?天咫》說︰“舊言月中 有桂,有蟾蜍。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,下有一人常斫之,樹創隨合。人姓吳名剛,西河人,學仙有過,謫令伐樹。”著者說是依據“異書”(當是神仙志怪類的 書)錄載,說明早有流傳。但“月中有桂”之說,最早見於西漢劉安《淮南子》一書,中有“月中有桂樹”之載,漢晉六朝時期已是盡人皆知的故事。唐馮贄《南部 煙花記?桂宮》載︰“陳主為張麗華造桂宮於光昭殿後,作圓門如月,障以水晶。後庭設素粉罘 ,庭中空洞無他物。惟植一株桂樹,樹下置藥杵臼,使麗華恆馴一 白兔,時獨步於中,謂之月宮。” 梁沈約《八詠詩?登台望秋月》有“桂宮裊裊落桂枝”詩句,北周庾信《舟中望月》則有“天漢看珠蚌,星橋視桂花”詩句,這裡“桂宮”、“桂花”皆指代月亮。   

唐代產生了“月中落桂”之傳說。《唐書?五行志》載垂拱四年(西元688年)三月,有月桂子降於台州,十余日乃止。古人把此事視為祥瑞而載於正史。但 “月中落桂”傳說最多之地則是杭州天竺寺(又稱靈隱寺),《南部新書》載︰“杭州靈隱山多桂,寺僧曰︰月中種也。至今中秋夜往往子墜,寺僧亦曾拾得。因此,唐詩人宋之問《靈隱寺》詩有“桂子月中落,天香雲外飄”之名句。《杭州府志》也載︰“月桂峰在武林山。宋僧遵式序雲︰天聖辛卯秋八月十五夜,月有濃 華,雲無纖翳,天降靈實。其繁如雨,其大如豆,其圓如珠,其色有白者黃者黑者,殼如芡實,味辛。識者曰,此月中桂子。好事者播種林下,一種即活。都是古代人在聯想中產生對桂花樹的神話。自宋之問之後,歷代都有詩人讚美桂花樹這種不凡的來源。如唐白居易《廬山桂》有“偃蹇月中桂,結根移青天; 天風繞日起,吹子下人間。飄浮委何處,乃落匡廬山”詩句;宋楊萬裡《月桂》有“不是人間種,移從月中來;廣寒香一點,吹得滿山開”詩句;宋呂聲之《桂花》 有“自從分下月中種,果若飄來天際香”詩句;都是對桂花樹這種美妙神奇傳說的描述。此外,還有《鏡花緣》中的桂花仙子、《綠野仙蹤》中的峨嵋桂仙、《幽怪 詩譚?桂花傳馥》中的人桂相戀,等等,為桂花增添了神祕的異彩和氣韻。   

(二)桂花樹是古代科第吉兆的象徵   

桂花被古代讀書人士子視為科第吉兆的象徵。《晉書? 詵傳》載︰“( 詵)累遷雍州刺史。武帝於東堂會送,問詵曰︰‘卿自以為何如?’詵對曰︰‘臣舉 賢良對策,為天下第一,猶桂林之一枝, 山之片玉’。” 詵在這裡謙稱自己只是群才之一,用廣寒宮中一枝桂、昆侖山上的一片玉來形容特異出眾的人才。南宋葉夢得《避暑錄話》卷下載︰“世以登科為折桂,此謂 詵 對策東堂,自雲桂林一枝呀也,自唐以來用之。”後來“桂林一枝”被比喻為科舉考試中出類拔萃者。古代鄉試、會試一般例在農歷八月舉行,時值桂花盛開季節, 八月又稱桂月,人們因把考生考中喻為“折桂”,並與神話傳說掛上鉤,美稱“月中折桂”、“蟾宮折桂”;登科及第者則美曰“桂客”、“桂枝郎”,科舉考場則 美稱曰“桂苑”等。相傳唐代大詩人白記易得知其堂弟白敏中考中進士第三名,寫有“折桂一枝先許我,穿楊三葉盡驚人”詩句稱賀。唐溫庭筠《春日將欲東歸寄新 及第苗鐘先輩》也有“猶喜故人先折桂,自憐羈霧尚飄蓬”詩句稱頌友人及第高中。《詩話》載︰“竇禹鈞有五子俱登科,馮道贈之詩。曰‘靈椿一枝老,丹桂五枝 香’。 宋僧仲殊《金菊對芙蓉》詞下半闕曰︰“攜酒獨挹蟾光,問花神何屬,離兌中央。引騷人乘興,廣賦詩章。許多才子爭攀折,嫦娥道,三種清香,狀元紅是,黃為榜 眼,白探花郎。”詞中用攀桂、折桂來比喻科舉及第的頭、二、三名。宋林洪《山家清供》載,每當考試之年(三年一次),應試者及其親友都用桂花、米粉蒸成 糕,稱為廣寒糕,相互贈送,取廣寒高中之意。因此,古代人喜愛在書院、文廟、貢院種植桂花樹,取“雙桂當庭”、“兩桂流芳”之寓意。安徽歙縣雄村是曹氏宗 族聚族所居之地,村中建有竹山書院,清乾隆時戶部尚書曹文埴父子曾出自該村。宗族曾立有規約,凡是中舉之人可在書院裡種一棵桂花樹,取“蟾宮折桂”之意。 書院中原有桂花樹52株,為雄村曹氏弟子中52位中舉進士者親手所植。《歙縣曹氏明清舉人進士一覽表》記載,從明成化辛卯到同治甲子年的三百余年間,雄村 曹氏中舉52人、中進士29人。現書院的清曠軒裡留有古桂花樹幾十棵之多,因此又有“桂花廳”別名。安徽青陽縣朱備鄉西馬村今存的古桂花樹,就是當年村中 牛姓貢士趕考前栽種,取意“蟾宮折桂”。   

古人根據桂花特別繁盛或有變異現象發生而產生聯想視為祥瑞,並與科舉有關聯。明初宋濂《重榮桂記》所敘最詳。是說江西廬陵周孟聲與其子周學顏都是讀書 人,在當地很有名氣。家中院內有株桂花樹,枝葉繁榮,樹蔭可遮蓋二畝地面。元末動亂中房屋被毀,樹也被燒死,樹枝被砍做柴燒,只留下光禿禿的樹幹。明初天 下安定,老樹幹又發新芽,不幾年就郁郁蔥蔥。不久,學顏之子仲方考中進士。明《重慶府志》載︰“涪州南長灘裡內岩下有古桂花不常開,其年有士登科則花。” 明《祁門縣志》也載︰“永樂癸未明倫堂西桂樹叢生,挺二枝高絕,花先眾枝,香清殊常。是秋黃汝濟、汪宗順二人充貢,並領鄉舉。” 明《余姚縣志》載“龍山朱氏庭中有白木犀忽吐丹花。占曰︰此狀元兆,巳而王海日華宅,其果中狀元。”[8]這些都是古人因天人感應現象而產生的祥瑞之說。   

(三)高潔品性之象徵  

 古人喜愛桂花,把之作為忠貞之士的化身。《三余贅筆》載︰“曾端伯以岩桂為仙友,張敏叔以桂為仙客。姚寬《西溪叢話》則以木犀為岩客。桂花被古代文人視為超凡脫俗之高潔品性的象徵。因此,古人們讚賞它不與眾花爭春、不與群芳為伍;敬重它“勝尋常木”的芳 直不屈;感慨它生長山崖,不為人知,甚至被伐為薪的命運;稱頌它雖不為人知,仍不廢其香的氣度。唐王績以擬人化的手法寫《春桂問答》詩︰“問春桂︰桃李正 芳華,年光隨處滿,何事獨無花?春桂答︰春華詎能久,風霜搖落時,獨秀君知否﹗”春天百花齊放,但難持久,只有在風霜凌厲眾花搖落時獨放,才能顯示獨特的 風格氣度。宋朱淑真《木犀》詩“彈壓西風擅眾芳,十分秋色為伊芳忙。一枝淡貯書窗下,人與花心各自香”。宋呂聲之《桂花》有 “獨佔三秋壓眾芳”詩句,都是對桂花品性之讚揚。南宋陳亮《桂枝香》詞則把桂花這種高潔品性作了高度概括,詞曰︰“天高氣肅,正月色分明,秋容新沐,桂子 初收。三十六宮都足,不辭散落人間去,怕群花自嫌嫌俗。向他秋晚,喚回春意,幾曾幽獨。 是天上余香勝馥,怪一樹香風,十裡相續。坐對花傍,但見色浮金粟。芙蓉只解添愁思。況東籬淒涼黃菊。入時太淺,背時太遠,愛尋高躅。”[2] 是說在天高氣肅、秋容新沐的季節裡,桂花怒放,一樹開花,十裡聞香。因它是天上余香、仙界奇花移到人間。說桂花之所以在金秋開放,是擔心與眾芳同時開放, 會使群花相形見絀,自覺俗氣,故獨於秋晚開放。秋晚因有桂花盛開,就不顯得蕭條冷落,而感春意盎然。因此,中國歷代文人墨客喜桂愛桂、植桂賞桂、詠桂贊 桂,是在於其高潔的品性,是他們托物寓意、借物抒情、以物比德的符號象徵。

㊣㊣㊣ 有任何桂花問題歡迎來電詢問與交流 桂花先生 0935807272 ㊣㊣㊣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桂花文化
    全站熱搜

    桂花先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